全藝社九週年會員作品展
藝術是為大眾,一切皆為藝術
全藝社的故事是從九年前開始的。那時候,沒有人會預料到在下一個十年後將會有怎樣的改變。對於當時澳門的藝術家來說,除了一些機構以外,就只有三個展覽場地能讓他們去展示自己的作品。那時藝術家們對於作品銷售還沒有概念,能夠有份參與便很高興了。只是,他們沒有得到當時社會大眾的理解。除了少數人外,大部份的藝術家甚至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工作室。而當時的澳門又並未有商業畫廊,因此藝術家能夠參展的機會就更加是少之又少。回想起當年,由於藝術家們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因而便造就了之後所發生的改變。
二零零七年,有一群本地藝術家聚集起來並組織了一個社團,旨在推動澳門的藝術產業發展,這個社團叫做全藝社。全藝社第一個畫廊是位於大三巴牌坊附近,並設有藝術家的工作室。那時候,全藝社的成立對於當時以及未來都抱有堅定的信念,要為澳門的藝術家站起來爭取在畫廊展示藝術作品的機會及平台。重要的是,那時澳門還未有任何實質關於文化產業的概念或店舖,而全藝社就已把在大三巴附近的展示空間用作其第一個展覽場地。後來隨著房地產的畸形發展,導致市場環境扭曲,全藝社為了能夠一直經營下去,從開始的默默承受,到了後來被迫要搬遷,再搬遷、又再搬遷,到現在全藝社就進駐到藝術花園。但事實是,沒有人會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事情。
在這九年期間,全藝社曾於北京開立了兩間畫廊,最後一間更是位於著名的798藝術區。另一方面,全藝社九年來也參加了許多北京、上海、深圳、東京、台北、吉隆坡、新加坡、香港、紐約、倫敦以及其他城市的博覽會。而且,全藝社也和里斯本東方博物館合辦了兩場博物館展覽,又與澳門本地的賭場企業美高梅合作,更設有藝術獎學金,並開辦了一系列的活動、課程及研討會。全藝社亦與東方基金會創辦了年度展覽「秋季沙龍」,成為藝術盛事中的一個重要日子;以及「VAFA」,一個澳門唯一的國際公開徵集的錄像藝術節。全藝社更兩度被著名雜誌《芭莎藝術》評選為中國畫廊百強榜內,並定期得到亞太地區的藝術媒體反饋,以及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成就。事實上,對於一個這麼活躍的社團,實在是很難去記清它所做過的事。
全藝社其中一個最大的成就是,讓本地更多人認識澳門藝術家,當中有些藝術家甚至在國際地區已達到一定的知名度。九年以來,全藝社不斷有新會員加入,數量一直在增長。在澳門,有許多關於當代藝術的工作正等待著去完成。當然,關於當代藝術的談論還是有的,只是仍未得到社會的重視。而且,需要更多發展的是當代藝術的專業性,它不能因為作品買賣及視覺效果等因素而有所約束,這是需要時間逐漸去推行的。我希望澳門的藝術作品不是靠銷售,而是憑著其概念、內容、質素及創新,把澳門藝術推到國際的地圖上,市場亦會因此而增長。現在,澳門的藝術家仍處於一個初始階段,並未經常得到外界的策展人、學者以及歷史學家關注。而且,現在還有許多關於教育、學術、商業及推廣上的藝術工作需要去完成,我們全都置身其中,任何人都不可放棄,因為這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需要做的事,所以我們要去維護。沒錯,我們仍然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是相比起九年前,今天有許多事已經截然不同。全藝社在澳門藝術圈子裡就像扮演其中一個改變這個遊戲的玩家。
每當談及全藝社對外的包容及自由時,全藝社給予每位會員同等的機會,在本次展覽中展示自己的作品。這次展覽並沒有一個特定的主題,而是讓藝術家們自由決定參展作品,各自去選擇最合適的作品來慶祝成立週年紀念。全藝社接納藝術作品的多元化,而澳門的藝術產業亦不是隨波逐流,或是受某一風格、團體甚至動向所限制。
成立至今,我們仍然在這路途中。九年後,我們以充滿活力的新狀態,並抱著一個信念:在我們快樂,或失落;思考,或呼吸的時候,藝術是一直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今天我們能夠做到的,絕不會留待到明天,因為澳門的藝術界需要堅定的意志,而澳門的社會需要藝術家。因為澳門的藝術家需要從實踐中成長並表達自我,因為在幾年後唯一讓人們能夠回想起澳門歷史的是文化。藝術讓生活是如此的絢爛多彩,如果它不屬於文化當中重要的部份,那麼,什麼是藝術?
經過了九年,顯然地會員們在全藝社這個社團中意味著「藝術是為大眾,一切皆為藝術」。
全藝社,生日快樂。
策展人
若瑟‧狄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