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羅翠兒作品展
第一眼看到羅翠兒的新作,強烈的色彩對比映入眼球。紀念碑式的圖騰形象,抽離扭曲的造型,都具有強烈的原始主義色彩。十九世紀西方的人類學者並未特別留意原始藝術的美感,只是把它當作是在粗糙技術下、落後的異文化產物或民族學標本,與自然史標本無異,代表著人類演化初始階段下的文化證物。而是要到二十世紀初1905年左右,巴黎的野獸派和立體派畫家們(畢加索、馬蒂斯、阿波里奈爾)才突然「發現」了非洲、大洋洲面具與雕刻之「美」,因而驚艷不已。這個發現,不僅對整個世紀之西方現代藝術發展與風格影響甚鉅,甚至帶動了原始藝術的市場需求、藝術史方法的原始藝術研究,以及原始藝術圖錄的大量出版與銷售。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那段時間,有些人更試圖將原始藝術的研究歸屬到藝術史學科範疇內。自此,原始藝術的「藝術」地位逐漸鞏固,其美學的價值也都受到了主流社會的肯定。
在作品「Untitled 6」中,強烈的橙紅色背景襯托出一個個有人物坐在上面的柱體,這些立柱被排列成圓形並立在一遍草地之上,似是一個族群在進行祭祀。歐洲人類學者在十九世紀末,從事異文化部落社會的原始宗教信仰研究時,便察覺到一種有趣現象。波里西尼亞語及美拉尼西亞語中之「mana」一字,意指該地深信「物」所涵帶的靈力或超凡力量。另外,在北美西岸印第安語中「totem」一字,乃泛指具有超凡力量、神聖又充滿禁忌,且富有神話傳統的象徵客體,亦即是所謂的「圖騰」。其在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中被擷取出來,再經擬人化、聖化與具象化而成。此乃為表徵某社會群體的象徵符號、或其藝術風格上的基本要素,而該群體與其圖騰之間便存在著所謂的「圖騰信仰」或「圖騰美學」關係。在作品之中,主體的圖騰形象在鮮豔的橙紅色中顯得有些黑暗與神秘。紅色的向外張力使得中心更像一個黑洞把觀者吸了進去。這卻正正表達出強烈的圖騰崇拜感。
是次展覽的作品,藝術家實驗性地研究了負空間。所謂的負空間,是相對正空間而言。如一件肖像畫的背景、如中國畫的留白。當界定了正空間,負空間就同時被界定了。作品中的主體形象,或者說是圖騰形象,都是藝術家繪畫負空間時被定義出來。
羅翠兒的身體內流有秘魯人的血統,然而藝術家已經没有辦法從親人中尋找到與秘魯的聯繫。她嘗試以心靈去感受身體裏秘魯血液的那個部份。透過感知與想像,把心中的秘魯形象以強烈的色彩具象化,那些人物、動物的形象,仍至聖靈,都視覺化地呈現於作品之中。
策展人
黎小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