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 返回所有歷史展覽

武裝的文化或文化的武裝-黃家龍的頭盔系列

 

  繪畫的用途並非裝飾公寓,它是反擊敵人的戰爭武器。
-畢卡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

 

黃家龍在廣州美院接受過紮實的學院養成教育,他的素描功底雄厚,古典塑造能力驚人,他是文化名人們謙遜且忠實的勾勒者,澳門這個彈丸之地到處矗立著他的塑像作品:從氹仔龍環葡韻的賈梅士像,到饒宗頤教授銅像,尊尊展現著他對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國社會寫實主義以及西方現代雕塑的知識、材料與技巧掌握力。但是黃家龍並不以此為足,他曾多次羈留河西走廊,經歷異族雜居與文化衝擊的震撼,並曾在藏傳佛教聖地夏河經歷衝突爆發前的緊張與壓力;黃家龍關心世界局勢,同情戰爭受害者,更親身見證著澳門歷史與文化的變遷,這一切促使他從2012年開始製作《頭盔系列》並且延續相關的討論至今。


黃家龍首先以陶土製作德軍頭盔,施以仿唐三彩的釉色,或以蝶谷巴特手法處理,以葡萄牙瓷磚的藍白色風格彩繪。最後他收集了澳門政權轉移後遺留下來的1970年代的葡萄牙軍用頭盔,並以油畫顏料細細的覆蓋整個表面,在白底上以藍色細膩的描繪著康乃馨。頭盔的模仿與再現,逐漸被杜象(Marcel Duchamp)的「現成物」(ready-made)所取代;工藝性強烈的上釉、蝶谷巴特與彩繪技法,逐漸被繪畫的塗層所取代,但又同時指向軍用品收集這樣的特殊文化現象;唐三彩所象徵的消逝古文明、卡通《飄零燕》所象徵的失落童年,逐漸被「康乃馨革命」所象徵的和平、博愛與希望所取代。然而,不論這些頭盔的形式與內容多麼複雜,我們總是驚訝地發現軍事與文化在其中如此矛盾卻又如此和諧的並存著。


我們其實不應該感到驚訝,因為文化與軍事的關係本就密不可分。Alain Finkielkraut將文化定義為「生活加上思想」,是某個民族特有的精神活動,是黏合族群整體的力量。社會學家Pierre Bourdieu則將文化定義為「篩選與認可的工具」,而軍事則是維持此文化整體,保護其免受外力侵害,甚至擴張其範圍的手段。如果文化、生活與軍事的關係如此密切,則德人大力鼓吹「穿制服的公民」(Staatsbürger in Uniform),而畢卡索認為他的繪畫是攻擊敵人的武器,也就不足為怪了。
 黃家龍對戰爭進行深入的哲思,並透過創作手法成功的表達出來。本展由真實的戰盔與音效(戰爭)、被仿製或操弄的戰盔(文化)、以及軍用品的收集與義賣(軍事文化)三條路線巧妙的交織共構而成。黃家龍的作品,既像是文化的武裝,又像是武裝了的文化,開拓了觀眾的思維,迫使他們思索軍事與文化之間錯縱複雜的關係,並在「生活加上思想」的經驗之中,親身創造了屬於他們的文化。


策展人 陳貺怡 CHEN, Kuang-Yi / 巴黎第十大學當代藝術史博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所專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