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 返回所有歷史展覽

視域之後 - 李英維個人作品展

 

有抽像畫的藝術家場景 - 李英維繪畫作品發生的理則學

 
法國現象學哲學家Michael Henry有著作名曰Voir l'invisible(觀看不可見者),其對康定斯基抽像畫理論的解讀,是要通過非具象的繪畫表象內向性的=不可見的=生命內在情感的本質之事。是以,李英維的這個展起名為:視域之後/看到無形的。

英維自述自身的繪畫理念,始終是對光的意義的追尋,以不同方式的光表象不同的心境內在。但另一方面,又在過程中強化對象徵意義的排除,經營純粹算法結果的純畫面本身,愈發趨向於冷抽象。但從第三個角度看,他何以施行這樣的繪畫方式的過程本身,是否就有一種行為意義?

英維現在的抽象作品是經歷了四個階段演變的結果。

sympathetic - 共鳴,通感,或者說,“人之常情”:當下的人,因為複雜混亂的各式信息,人情世故讓我們太累了,是以最容易和脫離任何物事,單純,平靜的空洞引發認同感。是以描繪具體物在背景空間中的缺失,光照亮的空間本身。

“echo”:空闊中一個孤獨的強音,必定要引起強烈的回音;光無疑是孤獨之聲的視覺化對應:難怪寥寥一兩束光,氣息會如此強烈。可是孤獨藝術家所期待的“迴響“,是不是也能實現呢?
 
“虛擬形狀”。按藝術家本人解釋,畫中的顏色取材自電腦,網絡上常見的光的顏色 - 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將之想像為cyber賽博空間的光?
“虛擬”,“擬真的”既是藝術家自在自為,自我作古的世界,也是一種隱憂:在現下的生活中,人們漸漸把虛擬信息世界的種種作真實觀,“超真實”普遍被認同為比真實更有真實感,也更為重要。與其為他人擬像的世界所困,勿如自己來作各種'虛擬形狀'。虛擬雖非本體的真,卻可以是品質上,實效上比真更真。現在,觀者不再能輕易投射入畫中,享用“共情”的孤獨。
 
“次元序列”(<Dimensional Sequence>),Dimensional是多維空間的構築,序則則是線性時間的頻率。它是繪畫語言自身自為系統深化展開的結果,但未始不是sympathetic的缺失,對echo期待的落空,而向內展開自己獨立世界的結果。

該系列恍惚處在與英維最喜的藝術家羅斯科的“色域繪畫”的關聯中。不同於羅斯科,他的色塊之間並不互相滲透,也沒有在製作出一定的對比強度的基礎上進行透氣呼應;而是非常愣非常直的條狀色彩之間微妙色差的銜接顏色會疊,但從不摻色;疊色作為透明罩色法促成深色。

畫面上的條狀是對畫布基底物理邊界的形狀的重複;序列化的條狀形制促成了畫作工序繁瑣化的同時,實則也在畫面秩序法則上的簡化。

由粉色,熒光色系的相鄰色的等分,序列的微妙變化所營造的;這種傾向停留於局部,從整體上,又被幾組區域的色彩空間深入間的關係的衝突抵消,因而重回平面性。這種曖昧是否恰反映了一種生途勞跡態度之真實?
 
如上這諸般,我們看到,克己格物的真相倒是即心即理。也許這就是作一個中國人所必使然的?和沒有太多塵世煩惱,容易耽迷於純理論,有著濃厚的本體論興趣的西方人 - 一個藝術工作者的本體論當然就是“何謂架上繪畫本身” - 相比,一個中國人的純粹抽像畫,黜情感,理智設計之結果的冷抽象,終究逃不過是世上行動的結果,是在世心態的象徵化表象的呈現。濃濃的,紅塵的氣息。

 

雷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