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父書 - 張可個人作品展
序言
早在2016年夏天,全藝社剛遷至藝術花園之際,在藝術花園辦的第一個展覽,便是張可的個展。當時張可建立了一種貌似西方古代宗教手工書內頁的創作形式。對張可個人來說,是一個很有突破的嘗試,這與她之前的創作方式大為不同。而當建立了這種創作的“格式”後。藝術家的思考與觀點都以這種書寫圖像的方式被記錄下來。初時在這個系統的創作中,藝術家重視古典書的手繪裝飾邊、挪用的拼貼圖像、鋼筆手繪三種元素,在這三種元素的交錯、重疊、相互作用下完成每一件作品。此時的作品,藝術家大量嘗試不同的裝飾邊對畫面的作用,創造出美輪美奐的畫面。
隨着時間的推移。張可的作品裡龬筆手繪的技藝越發精堪。可能是對自己繪畫的線條更有自信吧,挪用的拼貼圖像在作品慢慢退去。2017年的大型手工書作品《南海姑娘》已完全没有拼貼的部份。作品“薩拉馬哥《失明症漫記》而做”中,精致的手繪裝飾邊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模仿畫框的直線。一個個小“畫框”把精致的鋼筆畫襯托出來。在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形式的變化。那富有規格且左右對稱有序安排的框框,由原來古代宗教手工書內頁轉變成莊嚴的祭壇畫。這個轉變,也讓張可確定了這次展覽的創作形式。祭壇畫通常是陳列在基督教教堂前方,繪以聖母或耶穌故事,以供信眾祈禱的裝飾畫。
「與父書」(英文:Daddy...) 據藝術家所說「展覽的靈感來源於美國女詩人Sylvia Plath的一首同名詩《Daddy……》,詩歌以簡潔明快的口語陳述自己活在父親陰翳下的痛苦,是女詩人對父親的獨白(Monologue)。這首詩寫於Sylvia三十歲,而正好是我的即將到達的年紀。我並沒有活在父親陰翳之下的痛苦,只是想簡單地做一個和父親對話的作品。許多藝術家有題獻給自己的孩子、情人的作品,但這個作品是給父親的獨白。」 身為女性的她,從小感受到家庭期望自己是男性,又由始至終都明白自己是女性而感到矛盾。如何才能得到男性的力量?這次展覽一共展出三件以祭壇折疊畫的形式繪制的作品。這樣的形式本身就有一種神聖感。 在祭壇上也畫下對自己的期望,藝術家借用這一形式以獲得力量,同時是一種渴望理解的陳述。更深一層來說,可能傾訴的對象是誰並不重要,這幾件作品只是在說,然後再次肯定人生選擇—作為一個藝術家而生活,並渴望獲得理解。
黎小傑
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