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常・無常」—資深藝術家專題展系列之一「夢囈」—唐重個人作品展
唐重是我最喜愛的澳門藝術家之一,喜歡他的作品除了因為它們散發出來的愉悅感,更多的是佩服他化繁為簡的匠心。唐重生於1977年福建省福州,1984年移居澳門,十三歲回到了福州,於工藝美術學校學習繪畫,一年後開始於澳門理工視覺藝術學校修讀現代繪畫課程,1991-1996年師從繆鵬飛先生學畫。
一直對原始主義與民間藝術情有獨鍾的他,經常自嘲文字表達能力不足,但見他對圖騰藝術的掌握卻如魚得水。圖騰為印第安語totem的音譯,意為「他的親族」或「他的氏族」,是一種把社會現實與想象結合的符號與圖像創作,圖騰標誌與中國文字的起源有關,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社會組織標誌和象徵。例如中國人對龍的想像與崇拜,就是透過圖騰來傳達的。原始部落對大自然的崇拜是圖騰產生的基礎。運用圖騰解釋神話,古典記載及民俗民風,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種文化現象。
唐重對圖騰的探索由少年時開始後,就一直沒有停止過。他的作畫風格從來沒有隨波逐流,他專心致志,探索著把現實化為圖案、圖像的可塑性,這也引領他走上了雕塑藝術的路。是次澳門全藝社為他舉辦展覽,為2020年年度計劃「有常.無常」—資深藝術家專題展覽的第一部份,「夢囈」唐重個人作品展是其第十一次個展,展出了二十二件最新與精選作品,其中五件雕塑,其他皆為畫作。
是次的創作系列是這兩、三年來藝術家對色彩的探索,已年過四十的唐重說以前在畫作中沒有出現很鮮艷的色彩,但步入中年,彷彿對顏色有了新的領悟。他選擇了用中國國畫顏料,因為用植物與礦物顏料色彩更能體現自然,顏色運用配合了傳統剪紙藝術,以竹纖維紙作為媒介,於上色和保存上更有優勢,他於紙上作畫、上色、拼貼。
唐重的創作很講究,卻又似乎很隨意。平時有空就會用紙剪下很多圖形,然後分類,再把剪出來的形象用來創作,貼上畫面然後上色,貼與畫的過程會執著於構圖擺位的想法,創作這系列之前有大半年的時間皆為技術上的探索,用什麼紙質、膠水、顏料(牌子和種類)等等,經過一輪研究與實驗,才會出現現在的技術與方法。但同樣重要的是,唐重非常著重藝術創作的精神狀態,如自覺未進入合適的精神狀態他就不會作畫,他說,這裡所指的精神狀態與心理和潛意識有關。
看唐重的這批作品,讓我想起了「夢囈」,像片言隻語的夢話。
是次最新創作系列為《繁花系列》的階段性延伸,之前較寫實形象化的剪紙作品,來到這裡變得更抽象與意象化。藝術家把當下社會出現的真真假假是是非非,演繹成時而清晰;時而抽象模糊的形象,讓觀眾自行詮釋,可猜想和產生不同的理解與感受。他以社會發展的脈絡,思考人類社會與自然生物界之間的關係,乍看之下,那些奇形怪狀的「生物」,好像從遠古時代的化石中被釋放出來,要告訴人類我們從來不是世界的主宰,大自然的演變,千絲萬縷,因果循環,如何才能從睡夢中醒來,發現沒有靈性的物質泛濫,只會不停地製造更大的失衡。
沉思後,我往網上一看,發現了宋代詩人李石的《扇子》詩:「 今古一場夢囈,乾坤六博呼盧。醉裏猩禽著屐,醒後驪龍憶珠。」人在夢寐之中,追求成功的呼喊,像醉後的猴子穿上了鞋被生禽,莊子說河邊窮苦人家的兒子去潭底黑龍的下巴下面偷珠,驪龍一旦醒來,憶起明珠,恐怕會回來找人,到時人恐怕必將粉身碎骨。
這場夢囈,看著甜美,實是警世。
策展人
郭恬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