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藝社秋季沙龍2022
終於來到了這樣的一個時刻,由2010年起每年與東方基金會合辦的澳門全藝社秋季沙龍來到了2022年,由於參選秋季沙龍藝術展之作品,規定為兩年內所創作,所以,今年的入選作品,全部皆是2020年後創作的,也即是說,這些藝術品,全都是「後疫情」時代的產物。
據說在學術界,「後COVID-19」的研究項目如雨後春筍,人類在經歷了於2020年至今發生的全球性大型公共健康事件後,對自身存在的狀態產生了無可避免的疑問,三年快過去了,「後疫情」時代對人們的生活所帶來的影響,仍然在演進中,就像地震後的海嘯一樣,隨時又會帶來難以預估的連鎖效應。
縱觀疫情對文化藝術界的影響,更是顯而易見,今年年中在澳門發生的「相對靜止」時期,讓所有展覽與演出場地封閉,所有與外地相關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皆被延期甚至取消,多少人在這三年來已經沒有離開過澳門這彈丸之地?有說藝術家們習慣了不穩定的生活方式,遇到突如其來的變故,反而能架輕就熟地面對,但生活是殘酷的,不是說習慣了窮,所以對於更窮的日子就能免疫。何況,自由出行對很多人來說都是最基本的生活質素條件,更遑論自由不羈愛天馬行空的藝術家了。
但的確,藝術家對社會動盪的反應,無非就是找出生存空間,然後之前本來就要創作的,仍然會堅持創作,甚至有更活躍的跡象。本年度的秋季沙龍一共有五十一位藝術家入選,共九十一件作品,與過去兩年數量相約,但與「前疫情」時代相比,有著明顯的遞增,參展藝術家的數目,更是歷年來最高的。由此可見,「後疫情」時代可能把一些展出藝術品的實體空間給壓縮了,卻沒有把藝術家創作的動力扼殺,反而是更激發了。
除了藝術力量的增長,從藝術媒材的選擇中,也見證了越來越「數碼化」的傾向,這兩年來網上展覽平台越來越盛行,NFT的銷售平台也越見普及,藝術家對數碼創作的探索,有越趨成熟的表現,是次秋季沙龍不乏數碼藝術作品。與時俱進是當代藝術的核心精神,每年秋季有此機會,與一眾澳門藝術家聚首一堂,共同用創作交流,在二百五十年的澳門東方基金會大宅內,見證歷史的痕跡與新時代的變遷,在堅持清零與隨時靜止的「後疫情」時期,都是值得我們珍惜的。
這讓我想起德國猶太裔哲學家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於《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1935年)的文章中所談及的藝術品的「靈光」(aura),這靈光來自於作品的「本真」(authenticity),但由於機械複製時代的發展,「即使是最完美的藝術作品的複製品,也缺少一個元素:它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存在,它在它碰巧出現的地方的獨特存在。」如果這樣,當代藝術在這「後疫情」數碼時代所創作的藝術品的「靈光」,會否因其「能複製性」而缺席?在這過去三年的探索中,藝術家在面對藝術作品的「去物質化」與「去空間化」所面臨的處境,究竟會讓藝術品產生怎樣的轉化?
還好,感激東方基金會這十三年來對澳門全藝社秋季沙龍的持續支持,即使在最不確定的時代,仍然堅持其座落於澳門舊城區的初心,守護這個逾兩個半世紀的文化塊寶,陪伴澳門的藝術家們,為他們最新創作的藝術作品提供一個歷史悠久、優美雅致的展出空間,在這秋高氣爽的時節,讓人享受在日光下藝術作品的靈光乍現。
策展人
郭恬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