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像・迴路・生成」——從錄像藝術到人工智能專題展覽之二:「既視感」中法藝術交流三人展
本次展覽於 Espace Temps(時間空間)藝廊舉行,這個貼切的名稱,正點出了展覽的核心:透過三位藝術家:羅伯特・凱恩(Robert Cahen)、蔣靜華(Catherine Cheong)與郭恬熙 (Alice Kok)的作品,一同探索「既視感」(déjà-vu) 的概念。這與上世紀初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的探求遙相呼應,他對逝去的時光(日常的時光)與重現的時光(記憶運作的時光,即寫作的時光)提出詰問。同一時期,精神分析學創始人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亦在其著作《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1901) 中探討此一概念。他認為,既視感是一種記憶的重現,而這段記憶或許從未真實存在,它源於對一場無意識幻想的感知,因此無法被有意識地記起。既視感,或可稱之為一場「似曾相識的夢」。這種感覺與「Unheimlich」(令人不安的陌生感)的概念近似。當某個被壓抑的經驗以扭曲的狀態在日常中再度顯現時,「Unheimlich」的感受便油然而生。於此,我們觸及了這三位影像藝術家創作實踐的感性核心——他們透過影像,探索一個由記憶重構的過去。
羅伯特・凱恩塑造了一個視覺宇宙,叩問我們與時間、記憶、場所以及世界面貌之間的關係。他的作品並非敘事,而是懸置。透過慢動作、淡入淡出、疊影等手法,羅伯特・凱恩探索了瞬間的情感密度。現實於其中變得脆弱、滿佈孔隙,時而如鬼影幢幢。藝術家早年的音樂訓練,尤其是在皮耶・謝弗(Pierre Schaeffer)身邊的經歷,體現在他對節奏、靜默以及聲畫共鳴的細膩處理上。他所拍攝的不僅是所見之物,更是所感之情。在一個影像飛逝、情感速食的世界裡,羅伯特・凱恩的作品提供了一種專注、緩慢,向著精微與不可感知之物敞開的凝視。本次展覽的作品,是一份邀請,邀您放慢腳步,聆聽影像,並在其感性的深度中重新發現世界。
蔣靜華的作品透過詩意且敏銳的視覺實踐,探索記憶、身份與人際關係等概念。她先後於澳門和法國接受藝術訓練,發展出一種跨學科的創作方式,融合傳統版畫、錄像裝置與攝影,並常以數位技術加以豐富,並通過自身身體作為內觀的創作媒體,再用不同的創作媒材去表達對外界的感思。她的作品以象徵性的肖像呈現,靈感來自其人生旅途中相遇的人物。每一件創作都成為一個敘事片段,由傳記細節、個人物品或文化符號交織而成,喚起每一次人際相遇的獨特性,並藉此道出當代身份的複雜性與時間流逝的影響。
郭恬熙是一位來自澳門的視覺藝術家,其作品立足於私密、政治與跨文化的交匯點。自法國土魯斯藝術學校畢業後,她發展其多元的藝術實踐,叩問在一個持續變動的世界中,關於身份、記憶與歸屬感的種種命題。她的創作根植於自身的經歷,並對官方敘事、可見與不可見的邊界,以及被強加或自主選擇的身份建構提出質疑。郭恬熙將自己置於一個批判性觀察者的位置,交融著見證、內省與紀錄。其創作方法的一個核心,在於對邊緣化聲音的探索。她的錄像作品運用紀錄片的語彙以達成詩意的目的,模糊了真實與象徵、個人歷史與集體記憶之間的界線。
這三位影像藝術家讓我們沉浸於各自的藝術宇宙中,提醒我們:為了前行,我們必須銘記。我們就如同一道法式千層酥,是短暫時空中種種經驗的層層疊加,而本次展覽即是這份記憶的見證。
老狼(Laurent QUÉNÉHEN)
藝評家(國際藝評人協會AICA會員)及法國策展人協會(C-E-A)成員的展覽策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