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 返回所有新聞

“藝術:當澳門遭遇北京”系列·三之一

2008年10月4日,昨天還是天晴的北京,突然下起了雨,氣溫驟降。然而,在遠離北京市區的一個新藝術園區——壹號地“318藝術園”,在這個下雨的傍晩,在這個偏遠的位置,卻有二百多位來自北京甚至四川的藝術家、評論人、收藏家,和澳門的廿多位特意前來的嘉賓,共同參加了澳門藝術團體“全藝社”在北京的新畫廊——“北京全藝社當代藝術交流中心”的開幕儀式曁畫展,這是澳門藝術團體在北京的首個據點,也是澳門藝術在中國內地的第一個窗口。當晩冠蓋雲集的盛況,許多第二天筆者碰到的在京藝術家都說,是近年少見的成功。 “一般不過四五十個人罷了。”被稱為北京畫展“活字典”的著名畫家沈敬東對筆者說。

    
“用心做好交流角色”
在送走了嘉賓,平息了喜悅的心情之後,筆者採訪了全藝社的理事長、澳門藝術家朱焯信,問他:在嘉賓走了之後,北京全藝社繼續想幹什麼?只滿足於一晩的光輝嗎?


朱焯信以他一貫氣定神閒的語氣回答說:“限於我們的人力,我們不能辦什麼大展,只能用心地去做好交流的角色,讓國內有興趣的朋友先認識一下澳門的藝術,也讓澳門的朋友知道一下國內的發展情況。”他說,必須有第一步的認識,才能談後來的發展、合作,以至於出售澳門藝術家的作品。有了這第一步,才有機會去嘗試,才有機會去碰到失敗,才有機會去解決問題。


全藝社希望為澳門藝術家在北京,在當代藝術最興旺的市場之一,製造一個展示他們面貌的機會。同時,在北京的這個中心,他們更為澳門藝術家準備了工作室,歡迎他們到這里短期逗留,“來開眼界也好,創作也好,總好過都留在澳門。”朱焯信如是說。


另一方面,全藝社並不滿足只把澳門的藝術家引進到北京,他們也希望加強與內地藝術家的交流,所以最新的計劃便是在中心辦一個國內藝術家的作品展。


“我們只製造機會”
問題是,當機會來到的時候,澳門的藝術家需要如何把握呢?尤其是,當面對國內這個新興藝術市場時,澳門一向以業餘身份從事創作的藝術家要調整自己的方向嗎?


朱焯信強調說,澳門藝術家絕對無須去迎合國內市場的要求。在這次開幕展上,有許多同行對澳門畫家都在畫抽像畫感到好奇,跟國內較具像及社會介入性強為主的畫風不同,還以為是策展人故意的選擇;但也有人覺得這次展品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朱焯信認為,儘管澳門藝術家的作品跟國內的不同,但市場在意的,是藝術家的個人風格在市場上是否有賣點。國內目前的情況是畫家之間的“複製”太多,大家互相跟風,甚至鬥絕、鬥出位,澳門藝術家沒有市場壓力,可以潛心去找一條市場可以接受的路。


但是,朱焯信覺得澳門藝術家是時候著緊些自己的藝術創作生涯規劃,因為現在機會來了,藝術家便得思考是否要放更多時間在創作上,去找一條自己的路,“藝術是不能靠衝動的。”朱焯信說。


他補充解釋,大部分買家不會只看一兩幅作品就決定買,往往需要了解畫家的背景,看系列的作品,這當然需要時間去建立;而當有人留意了,更應該繼續下去。當然,朱焯信強調說,這是藝術家自己的決定:“藝術家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管不了。我們只製造機會。”


“大家一齊來搞旺”
儘管全藝社在北京有了個新的起點,但要發展澳門藝術,朱焯信認為仍需要澳門政府在資金及政策上的配合。
資金方面,政府可以在展覽的籌備、藝術家出外參展的旅費和生活費方面提供資助。 “假設我有一個好的創作概念,但那個計劃需要幾萬元的,假如政府沒有資助,試問我又怎樣去完成呢?北京的藝術家不同,他們有畫廊做後盾,提供經費,只要你有好念頭,但我們沒有這樣的條件。”朱焯信說。另一方面,政府應該改變過去被動地等藝術家去申請的模式,主動地幫助澳門藝術家走出去,像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等大型的國際性展覽,讓更多的人認識澳門藝術家。
政策方面,朱焯信認為,像一流的運動員需要從小培訓一樣,藝術家也應該從高中、高等敎育就起步培養;同時,政府可以參考鄰埠的做法,開放一些像舊工廠大廈之類的空間給澳門藝術家做工作室。對此一點,筆者這次在京拜訪了好幾位藝術家的工作室,最小的也有千多呎的空間,可以做一些較大型的創作,應該會讓許多局促於自己私人斗室的澳門藝術家羨幕不已。


最後,朱焯信希望澳門的藝術界能有更多的正面討論與批評,藝術家要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總之,“大家一齊來搞旺!”


“不要等人來錫一啖”
對於全藝社在北京開設交流中心,此次有份來京參展的澳門著名藝術家吳衛鳴認為,這是很重要的一步,因為一個藝術家讓人認識是很重要的。澳門藝術家能夠來京展出,是在一個客觀的環境中去交流,可以知道人家是怎麼看你的,藝術家可從人家的評論中有所得著,並從中反思。吳衛鳴打比喩說:“一個人不照鏡,永遠不知道自己面貌如何。”來京展示自己的創作,正像照一下鏡一樣,可以給藝術家以啟發和思考。


談到北京這個展示窗口的打開,澳門藝術家該如何面對,吳衛鳴強調選擇權在他們,但他認為藝術家應該有自己的追求,路是他們去走,但要記住,童話故事中睡公主等著王子去吻一下就醒來的理想情況,是永遠不會在現實中發生的,藝術家要勇於去闖出一條路來,“不要等人來錫一啖”,吳衛鳴說。


“每種藝術都有觀眾”
另一位有份參展的澳門藝術家呂澤強也肯定全藝社的工作,認為有人走了第一步,大家就可以走下去;但他說不要立即想到這個窗口的功用很大,因為一個畫廊的成功不是一年半載就可以的,全藝社的北京交流中心,首先是令外人更容易認識澳門。


面對市場,呂澤強認為澳門藝術家需要認清自己的定位,但無必要去模仿北京的,因為兩地的社會發展和社會意識不同。呂澤強說,據他幾年在巴黎的觀察,國際上已不像以前般有統一思潮的流派,藝術家只管畫自己喜歡的作品。因此,澳門藝術家應該放膽去表現自己的想法,不需要考慮太多形式上的東西,繪畫、裝置、行為藝術等等手段,都可以去發展。他說:“路有許多條,每種藝術都可能有觀眾。”


至於他個人,不會因為有了北京這個窗口,有了接近市場的機會,就改變原有的步伐。但他認為澳門的藝術家還是需要走出澳門的,因為一來澳門的藝術市場還未成熟,二來最重要的是,澳門藝術應該作為中國藝術的一部分,以至補充,來反映中國當代藝術包括港澳台部分的整體面貌。


他期望北京全藝社當代藝術交流中心可以引領更多不同的觀眾注意澳門的藝術;買家不是一年半載內就有許多,但當人們有了更多的認識,就會有更多的興趣的。